门人半是知己 顾曲人均行家-凯时尊龙

当前位置:凯时尊龙-尊龙凯时登录首页 > 娱乐 > 门人半是知己 顾曲人均行家 正文

门人半是知己 顾曲人均行家

来源:凯时尊龙-尊龙凯时登录首页   作者:{typename type="name"/}   时间:2023-05-23 23:04:15

原标题:门人半是门人知己 顾曲人均行家

《紫藤图》 齐白石 1919年

《泛舟太液池》 于非闇

◎解三酲

北京画院《门人半知己——齐白石于非闇王雪涛花鸟画新境》开展,齐白石的半知大写意,王雪涛的己顾均行小写意与于非闇的工笔济济一堂。画院多年来一直坚持对白石作品进行各种角度的曲人深研、策展,门人去春国家博物馆也举办了王雪涛的半知个展,取名“生趣盎然”。己顾均行于非闇同为齐氏门人,曲人也在1957年后供职画院,门人其作品近年来却较少集中在京亮相,半知只零星见于几次工笔、己顾均行花鸟汇展,曲人此次展出尤为难得。门人

于非闇比王雪涛年长十余岁,半知拜入齐门则晚于后者,己顾均行两人均是带艺投师,成熟期的艺术面目各不相类,但对花鸟画的师古人与师造化的辩证统一,都颇有心得,也称得上是乃师的知己。与二位同样在1920年代师事白石老人并为后者亲口认证为知己的,还有一位响当当的人物,就是其时早已成名的梅兰芳。“而今沦落长安市,幸有梅郎识姓名”的故事脍炙人口,就是发生在1920年梅兰芳的事业伙伴姚玉芙的婚宴上。梅兰芳的画作,也曾于前年画院所办《知己有恩——齐白石的师友情缘》展览上展出。

展开全文

就在姚玉芙婚宴同月,齐白石拜访梅宅缀玉轩,欣然为梅兰芳留下草虫画作,梅则报以一曲,齐白石“闻其声悲壮凄清,乐极生感”,归家写下纪事诗“今日相逢闻此曲,他时君是李龟年”。至于梅兰芳当时唱的是什么,《白石自述》记录的是《贵妃醉酒》,梅兰芳自己印象里是《刺汤》。1920年秋直皖战争方告段落,“飞尘十丈暗燕京”,不管是乐极生哀的《醉酒》,还是悲凄的《刺汤》,此时苦中作乐,都难免黍离之悲,齐白石也是他的知音。十余年后梅兰芳定居上海,倒真成了江南的李龟年。

相较乃师,从小生长京城的于非闇与梅兰芳结识更早。梅兰芳1914年拜陈德霖为师时尚无“赫赫之名”,于非闇就曾去观礼。他认为梅兰芳成名的最大原因就是他传承陈老夫子的《祭江》《彩楼》诸戏“循规蹈矩,绝不妄为增损”。于非闇的戏曲审美偏于传统保守,和他极早进入剧场、眼福不浅不无关系,毕竟“谭鑫培的戏,我一直看到他最后那出《洪洋洞》‘盗骨’”。也可能是因为他大量写作戏曲评论时人过不惑,审美趣味趋向定型,此时进剧场“戏既由听降而为看,而看之道,三新布景,五色电光,空中飞人,台上跑马……几不能待至‘呜嘟嘟’,而急于一吸新鲜空气”,“总觉得新人未若故人殊”。

不过也不绝对,比如对小他一岁的挚友余叔岩,他就十分赞成时人所论“谭鑫培止能言其当然,至叔岩始能言其所以然”。其实于的保守,主要保守在他欣赏的是戏曲本体的唱念做打。他对《洪洋洞》如何由唱病到垂危、气若游丝、断而复续最后“唱死杨延昭”颇有心得,对《落马湖》黄天霸在回船、议事、访褚、酒楼诸节的做表如何“由惊而恨,而茫无头绪,而渐见光明”也有自己的要求。

既知门道,就不会炫目于热闹。因此,他的评判有时也十分具有前瞻性。比如1931年的6月下旬,《北平晨报》的头版好几日都是硕大的程砚秋演出广告,几天后他主持的第五版,就发表了他对于程创排《鸳鸯冢》的不满,认为此剧关目冗赘,剧情演进不讲情理,“舍曼歌数阙,足以过瘾外,殆不足以观人者观”。时至今日,《鸳鸯冢》少于舞台上露演,但剧中四平调、二黄、反二黄慢板三段唱,却因为程砚秋本人唱片的录制发行、后人的学习模仿而广为流传。

去过画院看展的朋友们想必对于非闇画作上那长段的题跋印象颇深,作文他可是老在行。于家在旗,他本人是最后几科的秀才,鼎革后家道中落,一边做中小学教员一边在《晨报》兼职编辑,是二三十年代的京城名记,春明掌故、文人清玩、书画鉴定无所不谈。尤其是主持《北平晨报》副刊“北晨艺圃”的1930年代初期,他的专栏还有“非厂短简”,和张恨水小说《满城风雨》连载、“小说考微”的考据,撑起了《北平晨报》第五版的半壁江山,另外半壁广告居多。

其时正值李大钊、周作人、顾颉刚等北大师生号召知识分子“到民间去”,教育民众的同时发掘、整理民间文学,于非闇虽然不曾予其事,但记录大人君子所不在意的“小文学、小艺术”一直是他所主张的“到民间去”,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对曲艺文本的关注和整理。他在“北晨艺圃”考据《三侠五义》的版本与作者,以多期不厌其烦地刊载、激赏子弟书作家韩小窗的《骂城》与《千金全德》,认为这是“清代文学史上至要之资料”,“昔俞曲园谓小说家言另是一副笔墨,吾则谓俚曲家之笔墨,尚有非小说家所能望者”。1931年年初他所抄录的“单弦中有所谓《长坂坡》者”,“词尤古,其描写深刻而雅,与近日流行者迥别”,惯听曲艺的朋友一眼就能看出,文本与1934年鼓曲大王刘宝全在蓓开公司所录《长坂坡》一般无二。也不怪他曾以颜真卿《多宝塔碑》比拟刘宝全唱大鼓,“以气韵胜”,嘉赏有之。

以书画和戏曲曲艺进行“通感”的不止于非闇,王雪涛也是如此。他家住在旧西单长安戏院的附近,观戏方便。其时观众多不类于非闇,于剧目是喜新厌旧,言慧珠排演画家吴幻荪编剧的《花溅泪》,就是白居易《琵琶行》的故事,在长安首演三场。王雪涛也曾观演,评价“颇有画意,不愧画家之戏”。《花溅泪》当时上座一般,现戏已不传,只能通过王雪涛的评点想其风致。

当时演员多与文人画家有交游,自己提笔能书能画者不在少数,除了俞振飞本身出身书香门第外,多是半路出家,勤学好问而成,比如梅兰芳之于齐白石,荀慧生之于吴昌硕。也排演了不少有现场创作书画的剧目,比如近期就在梅兰芳大剧院演出过的《霍小玉》。演出效果能否追摹宗师却是难以评价,毕竟荀慧生也没留下什么影像资料。戏以人传,画艺也是如此,师古人与求独创的天平究竟怎么倾斜,对抗还是呼应时代审美,在丹青与在红氍,或也各有考量。

标签:

责任编辑:{typename type="name"/}

网站地图